“我通过人工智能平台的‘AI(人工智能)画师’作了一张颜色绚烂的枫叶画《北京的秋》。那么,这幅画的版权归谁?一旦被告上法庭,是我赔,还是平台赔?我查阅了国内外相关介绍和案例,发现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界定,还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地带。”近日,一位拥有200多万粉丝的博主在微博上发出了这样的一个疑问,引发网友热烈讨论。
只需要输入几个关键词,AI画师便能迅速生成一幅完好的画像。相较传统的绘画创作速度,AI画师速度更快。特别是近段时间,AI作画引发热议,社交平台上有网友称自己6张AI绘画作品卖出1200元。其实,除了绘画领域,人工智能早已进入音乐、游戏、新闻写作、诗歌等多个领域。那么,由人工智能画师创作的作品能否受到版权保护?如果构成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,权利又归谁所有?
AI创作兴起
目前,AI作画的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均尤为迅速。AI作画,首先是AI从海量图文对应的数据中学习到了“语言描述”与“艺术画面”的关联。在此基础上,当用户输入一段语言描述,希望创作一幅新的画作时,AI将调动以上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开始创作,经过数百轮不断修正画作,每一轮都会仔细检查草稿与语言描述的一致性,以期让作品与输入的语言描述具有准确的关联。在这个修正的过程中,整体的构图不断明晰,最终形成在审美上与人类经验与知识高度一致的成品。
记者梳理发现,目前国内AI绘画平台主要有百度的文心一格等,另外还有6pen.art、Draft等网页生成器。在这些平台,网友可以免费使用AI生成画作。以文心一格为例,文心一格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平台是百度依托于飞桨、文心大模型持续的技术创新,在AI作图方面发布的产品,定位为面向有设计需求和创意的人群,基于文心大模型智能生成多样化AI创意图片,辅助创意设计,打破创意瓶颈。
记者登录文心一格官网,输入文字,并选择期望的画作风格,便能快速获取画作。这些画作,既有恢宏绚丽的艺术画,也有超写实图,支持国风、动漫、插画、油画等10余种绘画风格和不同画幅的选择。
对于AI作画,有没有消费者愿意购买呢?记者注意到,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搜索“AI代画”“AI画图”等关键词,便会出现一些售卖“AI画作”的店铺。有的店铺以此为主业,称可以定制“AI半身插画”。这些画作价格大多较低,大部分标价为10元至20元,也有部分价格可达100元至200元。
事实上,除了绘画,人工智能也在新闻写作、诗歌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比如,2015年9月腾讯财经发布了一篇标题为“8月CPI同比上涨2.0%创12个月新高”的稿件,署名为Dreamwriter。这是我国机器人“记者”的首次亮相,Dreamwriter软件能批量撰写财经类新闻报道,并能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生成差异化的风格和版本。2017年5月,由“小冰”创作的诗歌集《阳光失了玻璃窗》正式出版发行,被称为人类历史上首部100%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。“小冰”具有现代诗创作能力,是通过对1920年以来519位现代诗人的上千首诗反复学习1万次实现的。另外,当看到一张图片后,“小冰”会产生灵感,并“有感而发”进行创作,创作过程几乎与真实诗人的创作过程无异。
强化版权保护
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创作的现象并不少见,那么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能否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?如果构成作品,谁是著作权人?
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讨论,从2017年开始在国内就有热烈的讨论。当时微软“小冰”写诗和腾讯Dreamwriter文章,就引发了相关内容是否属于作品,以及权利归属于谁的争议。时至今日,人工智能软件仍然在发挥作用,也有更多软件加入其中,且生成内容的范围扩大到了绘画等更多领域。
“从著作权基本法理出发,判断相关内容是否属于作品,以及作品的著作权归属,并未发生变化。对于作品的判断,仍然主要考虑其是否具备独创性。”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、教授熊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对于AI作画,从生成的内容来看,虽然画作水平一般,但不影响独创性判断,可以被视为作品,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。对于著作权归属,则要看谁是作品的创作者。
在熊琦看来,至少在现阶段,他不太愿意使用“人工智能创作”这个概念。熊琦解释,虽然输入文字和生成图像之间的时间很短,给人的直观感觉是人工智能软件在创作,且创作得很容易,但其实在这背后是软件开发者对人工智能的大量“训练”,以及前期输入的大量作品范本素材。“因此,我们仍然应该将这种现象视为‘人工智能生成内容’而非创作作品。人工智能仍然是辅助创作的工具,只是这个工具的功能越来越强大,提供的便利越来越多,真正实现这种创作的,仍然是软件的开发者,作品的著作权应归属于该软件的所有者。”熊琦表示。
人工智能平台也关注到了版权问题。文心一格上述负责人表示,AI作画的版权问题是国内外法律都在持续探讨的方向,他们会跟进国内外发展情况。文心一格目前收到很多图片商用的需求,他们将尽快推出相应举措应对版权问题。